文 | 清風(fēng)

胥山是嘉興市本級唯一的一座石山,高五十米,方圓百畝。
這座以伍子胥之名命名的石山,在七十年代初,因嘉興北部河道護岸缺石,被硬生生地開挖成了一個山石坑。從此,這座市本級唯一的石山、元代畫家吳鎮(zhèn)筆下的《胥山松濤》勝景,消失在人們眼里,成為嘉興人的一個隱痛與遺憾。

所幸的是,南湖區(qū)、大橋鎮(zhèn)政府和胥山村,注重人文歷史、端午民俗、農(nóng)耕文化、生態(tài)文明的挖掘與建設(shè),結(jié)合胥山人文典故、地理地貌,以伍子胥歷史人物、吳鎮(zhèn)《胥山松濤》圖、胥山遺脈為依托,融合當?shù)囟宋缥幕?、廟會文化、農(nóng)耕文化、水鄉(xiāng)村舍等特色元素。
經(jīng)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已把胥山鍛造、建設(shè)成為了一個集端午文化人文體驗、胥山遺脈參觀體驗、稻作文化活動體驗、慢生活休閑療養(yǎng)等功能為一體的胥山文化遺址公園,成為嘉興市民休閑、度假、山脈體驗的必選之地。

來到胥山,舉目遠眺。曾經(jīng)的胥山東、西兩峰,已被開挖成了一個長200米、寬60米、深10米的大石坑,所幸在坑的四周及山腳,還留有大片山石。
山,石也。石是山的肌塊、骨骼,是山的“細胞”,是山的靈魂。胥山的石,雖大部被“位移”到了嘉北河岸,但其底部根基是石,石坑四周也是石,都還連著山的根脈。
石在,魂在,山就在,胥山實實在在地還是在你的面前!

看!坑西南“地震檢測臺”一側(cè)有大片山石,足有百米多長。一突出的山體巨石,很像老虎的頭。
這只原本隱藏于山中的下山虎,如今成了只臨水虎,注視著這片長圓形水坑,仿佛在說:現(xiàn)在可不許再挖了。
放心吧,不挖了,你已被列入重點保護對象。


坑西側(cè)山石,長長的一大片,上面樹木茂密。

坑北端蘆葦叢中山石,散落一地。

坑?xùn)|北側(cè)岸地上的山石,與農(nóng)家南瓜相依相伴。

坑?xùn)|側(cè)竹林中山石,與翠竹融為一體。

坑?xùn)|南側(cè)山石,體形巨大,一直往上延伸至竹園。

坑南側(cè)地表山石,高出地面約三、五十厘米。這便是傳說中的“子胥磨劍石”,古時長可三、四丈。
細觀,石面有一層薄薄的焦灼斑痕,還有幾道劃槽。莫非是當年子胥戰(zhàn)將磨劍時留下的印痕,至今未曾退去。
望著這尊逾越千年的磨劍石,仿佛看到了叱咤風(fēng)云、威武勇猛的伍子胥,指揮著千軍萬馬,勢如破竹、直搗越軍的壯觀景象。
相傳,在磨劍石左側(cè),有一石龜,勢欲趨水,栩栩如生。

在磨劍石西南不遠處的竹林旁,有一大片山石,有幾十米長,氣勢恢宏。
也許這片山石是在農(nóng)舍屋旁的關(guān)系,當年才未被挖走,如今競成了胥山留存最為完好的標志性山體。
真乃嘉興之幸!胥山之幸也!因為這儼然是一座令人心怡的袖珍胥山!


山體呈西南走向,巖質(zhì)堅硬,形成一個壁面,上端一側(cè)與竹林緊密相連。山壁最高處,高出地面約3、5米,這里應(yīng)是現(xiàn)存胥山的最高點。
你如有征服胥山的想法,就在此處,登上幾步,胥山便在你的腳下,讓你輕松成為胥山之峰。不過,此處壁石有點陡險,須小心才是。


據(jù)前幾年多位地質(zhì)專家考證,胥山之石,屬海中沙石,億萬年前這里是一片大海。
巖中的吼穴,應(yīng)是地殼運動中形成的氣泡所至。

巖中的白色晶體,夾雜著褐紅色斑,暗藏著胥山的地質(zhì)密碼。
如是搞地質(zhì)的,定會好好研究一番,找出個“子丑寅卯“來。

翠竹硬巖,多美的竹石配圖,如再添置點積雪,那更是絕美了。
胥山,胥山之石,就這樣靈巧地、靜謐地、堅毅地隱伏在嘉禾大地上,等待著你去探尋、去感受、去品鑒。

胥山,因為是嘉興唯一,所以珍愛!
胥山之石,因為稀少,須倍加珍惜!
–END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1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