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微信里,總有人喜歡吐槽。
群里,有人倒苦水,希望博得大家的同情;朋友圈里,總會遇到有怨氣的朋友,用不堪入目的畫面或者文字,來表達各種不滿;設置微信頭像,也帶著情緒;個性簽名是某一類仇恨。
朱自清在《沉默》里寫道:“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人這一生,總要經(jīng)歷一些什么,才會成長。經(jīng)歷之中,總會留下很多的垃圾。就像做飯一樣,難免會剩下廚余垃圾。處理的辦法,就是“扔掉”。
因此,我們要學會做一個不動聲色的人,別把心里的垃圾,倒在微信里。
02
當下的困境,不要指望有人幫忙,要自己熬過去。
作家韓松落說過:“只要不輪到自己頭上,我們很愿意順理成章地站到擁有偉大動機的那一邊,去嘲笑別人的惋惜和計較?!?/p>
換一種說法,就是:只要困難不在“我”身上,那就沒有關系了。誰愿意把破事往自己身上攬呢?當“我”看到別人遇見破事的時候,可以在一旁竊笑。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也需要有人幫一把。但是你不要隨便開口求人。
你說:“萬能的朋友圈,幫幫我吧?!?/p>
接著,你在群里說:“同學們,幫我一個忙?!?/p>
大家一言一語,說開了,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因為解決困難,需要行動,而不是幾句話。
比方說,你和愛人吵架,愛人隨口一說“離婚”。你頓時就陷入了慌亂之中,希望挽回婚姻。微信里的人,都在幫你說好話,都是抱著一種“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態(tài)度。你無形之中,欠大家一份人情,事情卻沒有解決。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span>
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是“你”,而不是別人。此外,你要和“當事人”溝通,丟掉手機,一起動手,揚帆起航。
事實上,你在微信里發(fā)脾氣,抱怨人生,很多人會屏蔽你;你需要借錢的時候,很多人決定與你斷交……成年人的疏離,都是很安靜的。
困境就是一道門檻,你使勁抬高腳,跨過去。如果高度不夠,那就蟄伏起來,為自己多找?guī)讐K墊腳石。
03
過去的傷疤,不要揭開給人看,自然會愈合。
有一個小品里,有兩句對白。
“青春痘長在哪里,最好?”
“當然是長在別人的臉上?!?/p>
是吧,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能夠大公無私的人,不是沒有,而是占比少一些。
你一次次揭開傷疤,在微信里展示,會獲得很多同情的目光,也會讓傷疤再一次隱隱作痛,甚至變成一道新的傷口。
要懂得,人生的傷疤,就像青春時期的青春痘一樣,只要過了青春期,自然會消失。就是有傷疤,也沒有關系——那是青春的印記,代表著活力四射。
微信里,你找人聊天,說了曾經(jīng)的戀情,轉一個彎,戀情的情況,會傳到愛人的耳朵里,引起“吃醋”;說了上學時干的蠢事,同學之間會互相傳播,導致事情惡化;說了自己歷經(jīng)的磨難,說到動情處,你在流淚,別人在看笑話。
“一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你可以把握的是自己的微信,而不是網(wǎng)絡的另一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人性是復雜的,臉色是難以猜測的。
不說過去,“過去”就過去了。這就是“不念過往”的活法。
04
未來的擔憂,別人不會認同,只能是自己去應對。
在《007:量子危機》里,邦德是一個拯救世界的大人物,他身手敏捷,長相很酷,但是內(nèi)心卻很擔憂。因為未來的某一天,會發(fā)生一些大事,他必須要去阻止。
當邦德“闖進”一棟大樓的時候,在旋轉樓梯上,撞到了一位提著籃筐的老太太。
頓時,籃筐落地,里面的櫻桃倒出來了。老太太很生氣,說:“又掉下去了。”
如果邦德不去完成使命,那么大家可能連生存的地方都沒有了。可是,老太太不理解邦德的做法,而是心疼自己的櫻桃。
有這樣一句話:“三觀不同的人,一開口就是‘雞同鴨’講?!?/p>
你的未來,是你的未來,只有你自己贊同;別人的未來,是別人的,不能指望你贊同。即便是配合十分默契的搭檔,也會在某個時候失手。哪有人,可以和你一模一樣?
當你在微信里談論未來的時候,別人會覺得是“天方夜譚”。
比方說,你明天要去外地工作,但是工作情況如何,工資待遇如何,你很擔憂。發(fā)了朋友圈,希望大家給出建議。然后,有人給你點贊,有人留言,安慰你幾句。
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建議,都是籠統(tǒng)的,并沒有誰提出具體的辦法。言語和點贊,都不是你想要的。因此,失望。
05
村上春樹寫過這樣一段話:““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不論全世界所有人怎么看,你都不該因此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p>
人生一輩子,看起來很長,其實是三段:過去、當下、未來。
有頭腦的人,都活在當下,并且活得很安靜。
這個世上,沒有人喜歡負能量的人,因為大家都在負重前行,又何必把別人的負擔,添加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你習慣在微信里與人互動,那就給大家?guī)硪豢|陽光,展示自己的“美”,社會的“好”,生活的“暖”。
愿你我,走過坎坷,笑臉以對。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