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名字叫《霸王別姬》,和影名契合的有兩個人:段小樓、程蝶衣,影片中段小樓身材高大、體魄強健,又加扮演“楚霸王項羽”一角,經(jīng)常被冠以“霸王”稱號,而在人們看完電影后經(jīng)常評價他是“假霸王”,而不是“真霸王”,那么咱們就來考究一下:段小樓到底是“真霸王”還是“假霸王”。
在談論段小樓是“真霸王”還是“假霸王”之前先看一下他的少年經(jīng)歷,少年時代的三次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的思維,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剛出場的小石頭畫著孫悟空的妝容,做了一個鬼臉,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活潑,之后小癩子逃跑,他先將小癩子成功抓回,后用自己的絕技讓在場觀眾折服,在這期間師傅和師爺被觀眾揪住衣領說不出話來。
小石頭心里想的是:這次可算是好好表現(xiàn)了一回,甚至將平時趾高氣揚的師傅和師爺都給壓了下去,回去之后自己應該會受到表揚。但結果卻是不僅自己沒有受到表揚,反而受到師傅懲罰,不僅自己遭受懲罰,身邊其他師兄弟也遭受到了師傅懲罰。按理說:小石頭應該受到表揚,只有小癩子一個人受到懲罰才對,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
先看師傅說的話:“你個狗屁大師兄,你他媽連個猴兒都演不了,日后怎么做人?別當今天玩了個邪、拍了個磚,你以為我就能饒了你啊?那是下三濫的玩藝兒!”
分析
1、他們是唱京劇,不是表演雜耍的,沒有用主業(yè)贏得觀眾的掌聲,反而用的其他領域,對于他們來講,這屬于旁門左道;
2、小石頭拍磚之前用手抹了一下臉,把臉上的京劇妝容抹花了,這等于是間接抬高雜耍而貶低京劇,于公于私,關師傅都是不能接受的,于公:他是喜福成科班的師傅,于私:他個人很愛京劇,影片中多個地方都有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他臨死還在唱京劇;
3、對于小石頭的表現(xiàn),關師傅和師爺心知肚明,但是不能讓一個徒弟壓過師傅,并且是以這種“下三濫的玩藝兒”,前面已經(jīng)提過,在場面混亂的情形下,師傅和師爺?shù)谋憩F(xiàn)較差且沒有扼制勢頭,完全是靠小石頭一個人解了圍,對于以后再教徒弟造成了負面影響,這也是其他師兄弟一起受罰的原因。
小石頭看小豆子剛來,練功辛苦,趁機將腳下的磚踢走想替他減輕壓力(小石頭的品性一直都很好,多次幫助小豆子),結果再一次遭到師傅懲罰,并且是重罰,打完之后又罰跪,恰逢天公不作美,為了烘托氣氛又下起了鵝毛大雪……
分析
1、從管理角度講一般都是:剛開始的時候嚴,后面松,這樣容易激發(fā)一個人的潛力,假設剛開始時松,后面嚴,到后面不好管理;
2、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你以為你是在幫他,其實你可能是在害他也說不定;
3、在班結黨者:罰,為什么不允許在班結黨,人家談感情和你有什么關系?談感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形成某種感情關系,將不利于師傅對徒弟的培養(yǎng),以后師傅再說話,徒弟可能會有所疑慮而聽自己身邊人說的話,歷朝歷代均不允許朝中結黨,因為一旦結黨將有可能威脅最高統(tǒng)治者。
第三次是在背完戲詞后,前面小癩子沒有背下來所以受罰,但是他背下來了還是受罰,然后表現(xiàn)出一臉的困惑,。
分析
1、小石頭唱戲時手也在比劃,比劃不要緊差點碰到了師爺,師爺往后要退一步但沒退,師爺在他一字不差的背完之后要殺下他的銳氣,避免他驕傲;
2、小石頭是大師兄,師傅和師爺對他的培養(yǎng)都要比別人多,對他的鞭策也要多,比方:由他和師門里唯一的男旦小豆子搭檔唱《霸王別姬》、師傅不在的時候留他看守,影片中諸多地方都體現(xiàn)了他作為“大師兄”的價值。
墨子先生責備耕柱子。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嗎?” 墨子先生說:“我將要上太行山,騎快馬或乘牛,你打算驅趕哪一個呢?” 耕柱子說:“我將驅趕快馬。” 墨子先生說:“為什么要驅趕快馬呢?” 耕柱子說:“快馬值得驅趕?!?墨子先生說:“我也認為你是值得鞭策的!”
小石頭能想這么多嗎,以他的年齡看,恐怕不能!他在第一次受罰后心里想的是:
師傅想打就打,他說什么“都是對的”,因為他是師傅,我是徒弟,這是我們兩個人的角色決定的,徒弟難免受氣;
孫悟空又怎么樣,有大鬧天宮的本事最后還不是讓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后來又被戴上了緊箍咒乖乖的和唐僧去取經(jīng),更何況我還不是“孫悟空”,“我”是人、那是“戲”,到最后還得乖乖挨打。
愛之切,責之深;棒下出孝子,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里,師傅以這種理念培養(yǎng)小石頭,給他的壓力太大了,他在這種高壓環(huán)境下逐漸產生了逆反心理。
第一次受罰后他腦子里可能一片混亂,沒想太多,打完之后還做起了鬼臉;第二次他有了自己的理解:“此乃天亡我楚,非戰(zhàn)之罪也!”這句話和第三次受罰時背的戲詞很相似:“想俺項羽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兩句話都出自于:《史記·項羽本紀》,后來被改編成了京劇戲詞。
這兩句話對于小石頭后來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了很大影響:霸王是蓋世英雄,那又怎么樣,還不是被劉邦逼得走投無路,既丟江山又丟美人,到最后落了個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
他可能不知道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里最后寫的評價:
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簡單說:項羽失敗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天命。他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正是他剛愎自用的鐵證,2000年前司馬遷已經(jīng)明白這個道理,而段小樓卻誤以為這就是真理:不要說“我”不是霸王,就算“我”是霸王也不能怎么樣,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這樣的“霸王”不是“我”追求的……之后他逐漸走上了一條妥協(xié)的道路,以為妥協(xié)能解決所有問題。
小樓從不以霸王自居,不單單是形式,而是他內心從來不想做一個和項羽一樣處處失敗的“霸王”,所以也就有了“假霸王”這一稱謂。而蝶衣不這么想,他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個依靠,希望他的師哥段小樓是一個“真霸王”,不僅是在戲里還是戲外都是只屬于他一個人的霸王。自此蝶衣和他的師哥之間產生了一系列誤會,蝶衣愛一個人,但是他對這個人并不了解,他愛的是他想象中的那個“霸王”。
袁四爺剛出場時便指出小樓的問題,說他是:江湖上的黃天霸。小樓自幼學戲,對袁四爺講的問題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不這么想,他想的是:霸王走七步,那我走五步即可,他不想和霸王完全一樣,落個凄慘下場,他只想簡簡單單。走七步是一個很悲慘的事情,總讓人想起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詩的典故。
蝶衣對戲的癡迷已到:雌雄同在,人戲不分的境界,對于他師哥的問題不會不在意,而后小樓逛窯子、爭女人,更是讓蝶衣產生了恐懼,他擔心會有一天失去他師哥。
而小樓這個時候已到成年,他的世界觀已經(jīng)形成,對于:人和戲、理想和現(xiàn)實他分的很清楚,他不希望自己人戲不分、混淆自己的視野。從這個時候他開始有意無意的引導蝶衣,希望他和自己一樣從戲里走出來……
以蝶衣對戲的癡迷,他從戲里走出來需要一段時間,然而菊仙并沒有給他太多時間:菊仙因小樓仗義解圍又對他所扮演的楚霸王如癡如醉,使她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和小樓在一起,接下來也就有了:菊仙到戲院逼婚,蝶衣針鋒相對,小樓轉身離開的那一幕,臨走之前留下一句: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小樓的話并沒有喚醒蝶衣,蝶衣聽到此話時想的是:他不想做霸王,但“我”要做虞姬,其實這句話完全是小樓的冷嘲熱諷而已,戲劇只是小樓謀生的手段,他將:人和戲分的很清楚。
而這句話徹底割斷了蝶衣對小樓的念想,使小樓和蝶衣之間產生了第一次分裂。
影片中另外一個人常常被冠以“真霸王”的稱號,這個人就是那坤口中:“甭管哪朝哪代,人家永遠是爺?shù)摹保涸臓?。袁四爺背景影片中沒有具體交待,但一般認為原型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袁世凱雖然倒臺,但其背景雄厚,政界、軍界都要給些面子。
第一次被冠以“真霸王”這一稱號是:蝶衣犯漢奸罪抓進去,小樓、那坤登門求救時提到的。袁四爺因小樓之前的怠慢對其處處刁難,要他再走一次:七步,幸好菊仙救場,才避免了這一尷尬。
蝶衣將龍泉劍送給小樓,沒有發(fā)揮任何價值,但菊仙拿來給袁四爺立即發(fā)揮了價值,真假霸王立判!
當袁四爺出面相救時在法庭仍不忘“表現(xiàn)”一番,直指:檢察官的話實為大謬!
小樓對:袁四爺?shù)目犊曈?、義正言辭不以為然,他認為袁四爺之所以能在這種場合下說出這種話是因為他的背景雄厚,別人不敢拿他怎么樣。
不過接下來發(fā)生的一件事情需要讓他重新思考人生:袁四爺在即將綁縛刑場、馬上處決的情況下依然自我:昂首挺胸、邁著四方步,而他的四方步很快就被“糾正”過來,之后一個時代的霸王落幕了……
另一個霸王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我們只看到他臉上慌張的表情,雖然他對袁四爺這樣的霸王并不認可,但還是由內而外散發(fā)出了恐懼。
袁四爺和項羽有很多相似點:高貴的出身、華麗的人生、悲劇的落幕,他和項羽同樣是時代的篇章、同樣是一個悲劇角色,同樣是一位真霸王,然而這樣的霸王并不是小樓所追求的。
他可能更欣賞劉邦一樣的人生,成功即可。項羽為什么輸給劉邦?因為項羽是霸王,而劉邦是帝王!
小樓自然是沒有成為帝王的野心,但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平坦一些,幸福即可,其他的都是次要。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小樓的圓滑妥協(xié)并沒有為他帶來平坦的生活,反而是變本加厲、一波三折!
從談論現(xiàn)代戲、換角再到后來的揭發(fā)程蝶衣,段小樓在這條船上只能往前而不能后退或者停下來,縱使前面是驚濤駭浪、萬丈深淵也一樣。他自己在開始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一直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蝶衣醉酒他獨醒。
終于,厄運降到了他自己頭上,小四為了徹底搞垮程蝶衣決定從小樓下手,他知道小樓:色厲內苒、附于形勢。
一向果決的段小樓變得:茫然失措、語無倫次、前后不一,兩面做人最大的問題是:原想左右逢源,但到最后兩面不討好,而墻上的背影似乎也在說明他有兩面性。
小樓的內心隨著袁四爺?shù)乃磊呌诒罎?,再無昔日“霸王”風采,這個時候的段小樓已經(jīng)完完全全是一個普通人,一個任人宰割的普通人!
事情并沒有結束,之后小四以袁四爺?shù)南聢鐾{段小樓要揭發(fā)程蝶衣,這個時候段小樓已經(jīng)是“霸王”遲暮,身上最后一點英雄氣也磨沒了,不僅沒有少年時代仗義直言的威風,反而增加一些齷齪之氣,完完全全屈服于權勢,這是在他少年時代就已埋下的種子,他個人進入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
先是同戲院的人揭發(fā)他和程蝶衣,緊接著小樓為了迎合形勢也開始他的揭發(fā)。
他對菊仙了解的有限,他以為菊仙可以承受住這些話,可以理解他的難處,當他看到菊仙死時大叫了一聲,表示對此很意外。他沒想到菊仙性情如此剛烈,會從容赴死!
他說不愛菊仙,結果逼得菊仙上吊自盡。其實這里有個點值得一提:菊仙在影片中的人設有兩點不對:
1、段小樓為維護程蝶衣和傷兵打架,她一個女人懷著孩子往前沖,結果導致流產;
2、段小樓說:不愛菊仙,結果菊仙自盡,她應該很清楚段小樓是逼于無奈才這么說,當時戲院的人都被按在地上,被紅衛(wèi)兵肆意蹂躪、毫無尊嚴,之后先是同戲院的的人捏造莫須有的罪名污蔑段小樓和程蝶衣,后是段小樓歪曲事實、添油加醋揭發(fā)程蝶衣,這種條件下說出來的話很明顯言不由衷,趨炎附勢而已,在當時那種條件下說不愛她其實正是在保護她,以菊仙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出來。
除此兩點之外,處處都表現(xiàn)出她的精明,她的精明更在段小樓、小四之上,當然這兩點都是為了滿足劇情的需要,推動劇情的發(fā)展。
霸王別姬:是讓虞姬逃命,而此時的霸王卻是將蝶衣的生命踐踏在自己腳下使自己茍活,這對于一心一意想做一個不拖累霸王而讓霸王逃命的虞姬來講,可以說是致命的一擊,直到這個時候蝶衣仍念念不忘,說:可你楚霸王也跪下來求饒了,那京戲能不亡嗎?
他對段小樓了解的太淺,段小樓從一開始就不想做霸王,只是蝶衣一直期望他做一個“真霸王”而已,他不僅自己活在戲里,還希望別人和他一起活在戲里。
正史之中,一共有四個人號稱霸王,分別是:勾踐、項羽、薛舉、康楚元,由于項羽的特殊地位,在文學作品中:霸王一詞,專指項羽!而項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關師傅在小石頭和小豆子小時后就已經(jīng)講過了,然而他和程蝶衣由于早期經(jīng)歷的不同,看到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世界:
他把戲只當成是謀生手段,人戲分得很清楚。
關師傅講了兩個道理,一個簡單的,一個復雜的。
簡單:人縱有萬般能耐,可終也敵不過天命??!
復雜: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遺憾的是段小樓對前者的理解太深,后者的理解太淺,而程蝶衣正好相反:前者理解淺,后者理解深。復雜一點的道理關師傅總結的雖不如司馬遷精辟獨到,卻也將主旨說了出來。后續(xù)的世界里,段小樓想的都是怎么妥協(xié)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妥協(xié)只是一方面,并且妥協(xié)是有一定技巧的,而不是沒有下限的妥協(xié)。他忽略了正義的力量,正義會遲到,但不會不來。
少年時代小石頭拿著寶劍說:霸王要是有這把劍,早就把劉邦宰了,你就是正宮娘娘了。無意間的一句話卻讓小豆子記了一輩子,但是當他好不容易從袁四爺那弄來了這把寶劍,段小樓表示說:好劍——不上臺,要劍干什么。其實在這可以看出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一些差別,小樓少年時無意間的舉動讓蝶衣很在意,然而蝶衣對小樓的了解:只在戲里,不在戲外。程蝶衣是完完全全活在戲里,而小樓則不同,他有一半是活在戲外的。
他對蝶衣的態(tài)度是對的,沒有好的結果一開始就不該得到認同,否則只會錯的更遠。
段小樓雖然不是霸王,但他是一個好大師兄,他對蝶衣的照顧已經(jīng)無微不至,對蝶衣的幫助遠超其他人。
對于蝶衣來講,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假設小樓也是一個完完全全活在戲里的人,那他和蝶衣會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呢?即便沒有袁四爺、菊仙的出現(xiàn),他們的未來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而為了戲劇性,所以將他們兩個人的:思維、性格、行為、處事方式都刻畫成迥然不同的角色。
《霸王別姬》確實是:霸王別姬,一個是假霸王、一個是真虞姬;一個從一開始就不想做霸王,一個一開始便一心一意的想做真虞姬,霸王在影片中不止一次想“告別”虞姬,這種告別是希望蝶衣可以從過去的世界里走出來,和普通人一樣過正常人的生活,而蝶衣可憐可恨,始終沒有走出來,直到最后倒還是在了小樓面前,似乎是想表明:你做不做霸王無所謂,但我要做真虞姬!
袁四爺可以制止蝶衣自刎,而小樓卻不能,因為他一直都不懂程蝶衣,而程蝶衣也一直都不懂段小樓。
蝶衣對劍愛不釋手,甚至有失禮節(jié),而小樓卻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狀態(tài)。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是一個在時代變遷中無法保護自己女人男人的哀嘆。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提前預示了他對兩個虞姬(蝶衣和菊仙)的無可奈何,兩個虞姬都曾以為他是真霸王,希望可以得到他的依靠,遺憾的是,他只想做個普通人,而他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還怎么保護別人……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