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找個地方避暑,曬一曬愜意的生活;去旅游,曬一曬風景;去鄉(xiāng)下躲一陣子,曬一曬青菜豆角;傍晚時分,遛娃、曬娃……
在網絡時代,只要你動動手指,全世界的人,都能在下一刻知道你的行蹤,還有很多的親戚朋友給你點贊,送來真誠的祝福。
當然,也有人“看破紅塵”,早就不發(fā)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了。或者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把那些喜歡曬朋友圈的人,屏蔽了。
有這樣一個觀點:“沒見過世面的人,一點破事就發(fā)朋友圈?!?/p>
咋一看,發(fā)不發(fā)朋友圈,發(fā)什么朋友圈,是個人的自由,憑什么要外人指指點點。我沒有見過世面,我開心就好。
現(xiàn)實卻告訴我們,人心隔肚皮,還很涼薄,你曬的朋友圈,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與其在朋友圈里尋找不自在,不如隱藏自己——獨樂樂。
02
第一,不曬大學錄取通知書,保持低調。
寒窗苦讀十余年,一舉成名天下。
好不容易熬過了高中,踏入了大學的校門,人生從此拐彎,從默默無聞變成知名人物。如果是上了重點大學,也就意味著以后能夠有好的工作,一輩子都衣食無憂了。
曬出大學錄取通知書,讓親戚朋友們都來點個贊。順理成章,請親戚朋友們喝杯酒,順便感謝老師們的栽培。
和我同住一個小區(qū)的小高,考上了上海交大。拿到通知書的時候,來了個隨手拍,隨手發(fā)。
本以為會收到很多的祝福,不料被親戚朋友澆了一盆冷水,渾身都起雞皮疙瘩。
有親戚說:“交大算什么,我朋友的兒子都上清華了?!?/p>
有朋友說:“現(xiàn)在的大學,有什么好,走出校門,就是失業(yè)人員?!?/p>
有長輩說了中肯的話,但是味道有點酸:“我就是一個中專生,不也有鐵飯碗嗎?還是等有了工作,能自食其力再說吧?!?/p>
在小高看不到的地方,有人悄悄屏蔽、拉黑了他。低層次的人嫉妒他,高層次的人對他不屑一顧。
每個人都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不想圍著別人轉動。就像演戲一樣,誰都希望做主角,而不是配角,更不愿意做“路人甲”。
當你搶占了朋友圈里的主角的時候,別人就會用言語來貶損你,讓你再也不能高傲。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p>
真的不要用一張通知書來撐門面。而是想一想,未來的路怎么走,要創(chuàng)造一些什么。
低調做人,是每一個學子應該學會的,也是需要爸爸媽媽教會的。
讓那些嫉妒你的人,找不到機會胡言亂語,讓見不得你好的人,不能損毀你的好心情。
真正希望你好的人,就是家里幾個人,需要信息共享的人,也是。
03
第二,不曬兒女平時的成績,不以為傲。
有的家長,喜歡曬娃,因此曬一曬孩子的成長過程,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小學生拿了獎狀,幼兒園的小朋友得到了一朵小紅花,初中生是學校的上好學生……只要你找一下,自家的孩子一定有優(yōu)點。
有人說:“誰笑到最后,誰笑得嘴甜。”
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給人看,但是孩子的成績,就不要曬了。
我的表哥老黃,一直鼓勵兒女好好讀書。兒子小黃,特別爭氣,上小學時,成績一直是全班的頭五名之內。
自從有了微信,老黃每個暑假,都會把上學期的成績單亮出來。紅彤彤的獎狀,讓同齡的家長很羨慕。
也有一些家長,主動向老黃請教,學習育兒經。
一晃,小黃就上初中了。
有人問老黃:“兒子的學習很好吧?怎么不見你曬獎狀了?”
老黃哭笑不得,因為此時的兒子,成績一塌糊涂。
問話的人知道情況后,沒有說話,轉身就離開了,臉上露出難以理解的笑容。
顯然,有人這樣想:“你也有今天啊。”
想看你笑話的人很多,可能和給你點贊的人一樣多。
聰明的人,懂得“來日方長”的道理,不要用過去的成績來說明現(xiàn)在的生活,不要用今天的成績,給未來的生活貼金。
04
第三,不曬“隨禮”和宴席,看淡社交。
暑假來了,很多家庭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忙著準備升學宴。
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來了,顯得熱鬧,主人也特別有面子。
如果你是四五十歲的年紀,暑假里,去參加七八次升學宴,一點也不奇怪。還有人,孩子考上了職業(yè)大學、讀一般的技校,也會辦酒。
當然,結婚的喜事,也不少。尤其是教育行業(yè)的熟人,利用長假,就能好好謀劃結婚的大事。
親戚朋友家有喜事,隨禮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有人在朋友圈里說:“哎,這個月,隨禮去了一兩千,怎么活啊?!?/p>
也有一些人,把別人送的請柬曬出來,不知是喜,還是憂。
換位思考一下,就會明白,你抱怨隨禮的事情,恰好戳中了請客吃飯的人的心。
也許有人會想,真的沒有想到,親戚朋友如此小氣,不就是隨禮兩百嗎?下次你家辦酒,我回給你就行了。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不要曬禮金、請柬、宴席情況,懂你的人,認為隨手拍,不懂你的人,以為你小氣、別有用心。
默默無聞地隨禮,不計較是否能夠收回禮金,這是成年人應有的自律。
05
村上春樹說過:“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p>
螃蟹定律告訴我們,你走得越高,后面拉著你的人就越多;你總是在低處,踩著你的人,也不少。因此,你發(fā)的朋友圈,總有人曲解你的意思,總有人看不慣你的炫耀,總有人恨不得拉你下水。
幸福的事情,放在生活圈里;不幸的事情,也是。
非得曬點什么,那就是“無關痛癢”。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除了這些以外,《聰明的一休》同樣可以憑借著魔性洗腦的音樂讓大家聽到即喚起回憶。
但大家是否知道,那個動畫片里機靈可愛、聰慧過人的小和尚,是真實存在的。
在動畫片《聰明的一休》里,一休活潑可愛、待人熱情樂于助人,做事有原則、講禮貌,而且光溜溜的小腦袋配上大大的眼睛,總給人一種天真無邪的感覺。
但你絕對想不到,現(xiàn)實中的一休不僅與之完全相反,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真實的一休宗純是一名特立獨行的僧人不假,但和正經修煉的僧人不同,他不僅不守戒規(guī),動輒喝酒吃肉,還經常自我放縱到賭博和女人堆里,和娼妓一起修禪悟道更是成為了他的樂趣。
即便是這樣,神奇的是一休宗純照樣以為自己是一個“正經修煉”的人,更無半點懺悔之心。
相反,他覺得那些戒酒戒色違背人性修煉的僧人非常虛偽,于是造成了他看不上別人,別人更對他嗤之以鼻、不屑與他為伍的局面。
為什么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身上有什么秘密嗎?
1394年,一休宗純出生在日本京都,他的父親不是一般的貴族或有錢人,而是當時日本的小松天皇,他的母親則是一位最受寵愛的妃子。
當時日本的政治局面很亂,南北朝分裂時期小松天皇的地位也不穩(wěn),還有一派叫藤原氏的權貴正好是小松天皇、也就是一休宗純父親強勁的政敵,而他的母親正是藤原氏的人。
一開始小松天皇并不知道,一休宗純的母親當時是以間諜的身份,秘密地留在他身邊。
但不曾想她真的愛上了小松天皇,計劃失敗以后她的身份很尷尬,但是她已經有了身孕,后來生下一休宗純之后,她就被小松天皇秘密圈禁了。
父母是不共戴天的政敵,作為身份如此尷尬的皇子,一休宗純成了皇室共同的仇人,甚至當時差點沒活下來。
在一休剛出生沒多久,一個叫足利義滿的最高幕府將軍決定將一休宗純送到京都的安國寺出家,讓他徹底絕戶。
自此,一休宗純便開始了少時清修的人生。“尊貴的身份”于他而言不過是徒有虛名,他一天皇子的待遇、一天的榮華富貴都沒有享受過。
但俗話說得好“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fā)光”,一休宗純天資聰穎、智慧過人,這一點確實和他皇子的身份無半點關系。
盡管入了寺廟、當了和尚,但一休宗純勤奮好學,悟性極高,每天僧人必須要研讀的佛學是他的摯愛,甚至在文學方面,一休宗純也很早地表現(xiàn)出天賦,他對詩歌和俳句尤為擅長,當時是大家公認的“神童”。
也許,動畫片《聰明的一休》里,一休小和尚的機智可愛是真的來源于兒時的一休宗純吧,而這也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后來在他十三歲那年他就寫了一首詩,叫《長門春草》。
“秋荒長信美人吟,徑路無媒上苑陰。榮辱悲歡目前事,君恩淺處草方深”。
就算現(xiàn)在讀起這首詩,它獨有的意境和境界,誰又能相信是一個13歲孩子所擁有的呢?
十五歲的時候,一休宗純就立志要普度眾生,那時候的他經常待在窮人堆里,還給他們講解佛法,一時間,他成了無數(shù)人追捧的高僧。
到了青年時期,一休宗純還是和純真的孩子一樣,變成了一個纖塵不染、樂于助人的年輕僧人,除了講法,他還接濟身邊吃不起飯的窮人,而且他不慕權貴,性格高潔傲岸,也不趨炎附勢,從骨子里就是一個堅定的僧人。
更難得的是,當時他母親那一派也就是當初那個幕府將軍知道了他在樂善好施,于是很生氣,覺得他是在有意沽名釣譽、收買人心,曾屢次勸他安分守己,但一休宗純都不為所動,不懼怕黑惡勢力。
后來他為了潛心修煉,16歲那年他就去了一個叫建仁寺的寺廟,雖然當時建仁寺是京都最著名的寺廟,一心求佛修行的一休宗純到了那里卻大失所望。
建仁寺的僧人大多都是追名逐利、貪圖榮華富貴之輩,一休宗純每天看著身邊這些僧人奔走在商人、貴族之間,為了自己的名望金錢跑斷了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厭惡,這種充滿銅臭味的氣息讓他深惡痛絕,于是他決定離開建仁寺。
沒有合適的容身之處,那就四海為家。為了追求自己內心真正的禪學,他開始遍訪名師,找高僧問道。
在他看來,修煉可以接受任何挑戰(zhàn),對他來說,陶淵明式的生活才是他最向往的,清風拂面、菊花相伴都無所謂,只要能將詩與道相結合。
后來,他跑到名僧華叟那里拜師,每天,他就乘一個小船在湖中靜靜地劃來劃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覺得自己已經悟出了佛法的最高境界、修禪的最終目的,那就是回歸真實的自己。
后來,華叟病故,他一個師兄開始重新興建寺廟、大興土木,將殿堂變得豪華無比。
“我是繼承師父衣缽的人,你要聽我的才行”。
他的師兄經常跟眾弟子說華叟把位置傳給了他,這讓一休宗純很厭煩,一休宗純見他也是個貪圖凡俗富貴之人,而且受眾人擁戴,便再次動了脫離他們的念頭。他不想和一群違背僧人本真的人待在一起。
于是,從此一休宗純正式開始了云游四海的生涯。
三十四歲那年,“開化”以后的一休宗純竟然開始將自己的修行方向回歸俗世,當時的日本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禪宗不能近女色,但卻明文規(guī)定了不能喝酒吃肉,此時的一休宗純卻開始大行其道,不僅樣樣都碰還整日流連在女人堆里。
他這一切當時為眾多僧人所不齒,很多人見了他都十分唾棄,甚至他作為敗壞禪宗的代表,被無數(shù)人謾罵,沒有人知道為什么一休宗純要做出和禪宗如此大相徑庭之事。
因為當時經常出入青樓,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很風騷的別名,“夢閨”,以表達自己對追求美色的樂趣和愛好。
無論別人怎么在旁邊對他指指點點他都不為所動,要么就像沒看見一樣,要么當著就大庭廣眾口出狂言地反駁。
更有趣的是,在女人堆里的一休宗純竟然還普及起了禪宗,當時好多人都認為他瘋了,竟然給妓女說教。
最離譜的一次是他四十多歲的時候,在一個傍晚,他不顧寺廟的規(guī)矩把一個名妓帶了回去,其他人見狀不斷地指責他,他只回應道:“名妓談情,高僧說禪,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啊”。別人聽了他這樣的言論后都倉皇地躲得遠遠的了。
他后來和這個名妓聊天一直聊到天亮,好不開心!他教她作詩、給她講道,她也聽得不亦樂乎。一休宗純也從不避諱自己就喜歡喝酒、作詩,更喜歡女人。
不得不說,看到這里童年的回憶已經碎了一地了。
也許應了那句“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吧,一休宗純到了晚年的時候已經數(shù)不清交往了多少個女人了。但是最傳奇也最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是他和一個盲人女孩子的感情。
相傳那個時候一休宗純已經有78歲高齡了,那時候他偶然認識了一個名字叫森的盲人女孩,盡管對方是盲人,但一休宗純卻對她一見鐘情。
他為森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首艷情詩,在別人看來這些詩大膽露骨,別說修行的人,俗人都不敢那么些,但他卻將自己對世俗的不滿和批判極盡表現(xiàn)了出來,追求人內心的純真。
還有一次,一個欠了一身債務的人來找一休宗純幫忙,希望他解決自己的困境,一休宗純卻直言把年紀輕輕的女兒嫁給他,他就幫忙,后來人家無奈只能答應。
沒想到一休宗純后來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然后將所有份子錢都給那位父親拿去還債了,便解了燃眉之急。
不僅如此,他晚年只要看到有官僚勾結,政府大興土木、做出傷害百姓的事,他就作詩將這些通通記錄下來,他暗諷將軍們只顧和妻妾們狂歡,奢靡成性,不顧百姓疾苦,有機會他還敢當眾指責,這些,都歸于他的率真。
在他81歲那年,他接到過天皇的命令,是讓他去擔任大德寺的主持,他個人從來無心于這些俗事,但還是答應了。
可那個時候寺廟早就因為戰(zhàn)火被摧毀,接管住持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差事,他只能每天殫精竭慮,勞心勞力。
又過了7年的時間,88歲的一休宗純架不住辛勞的生活,終于在指揮修繕各種事宜的過程中積勞成疾,圓寂了。
回看一休宗純的一生,很多人都說他瘋了、丟人、恥辱等等,但是他回歸本真的自我這種境界,又有多少僧人敢去效仿,能夠做到呢?
所謂不瘋魔不成活,一休宗純成了佛,也做過魔,佛魔本就一線之隔而已,就連他本人也說過:成佛容易,入魔界卻難。
魔界,難道真的像世人所認識的那樣嗎?
也許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無聲地反抗,反抗自己的命運,反抗日本當時那個虛偽混亂的時代,他對世間的疾苦、悲歡已經看得很透徹,敢于正視自己的欲望、虛偽,才是成佛的最高境界,想入佛界,必入魔界。
所以,一休宗純并沒有毀了我們的童年記憶,相反,是童年的我們不懂一休宗純。
他歷經苦難,向往精神自由,無論在哪里他都從不同流合污、追求自我,不怕任何人指責,難道這樣,還不夠嗎?
與別人一樣很容易,但和別人不一樣,還要背負別人不懂的壓力負重前行、受盡謾罵地活著,才難。
我們每個人畢生都要追求一個真實的自己,只是無論想干什么,你是否都和一休一樣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