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無力吐槽,我相信這些文字寫出來可能會有很多人噴我,噴就噴吧,不吐不快!
今天早上,是被電話吵醒的,我們部門一個90年的小姑娘(不知道這么稱呼合不合適)從家里打來的,原因是感覺4月份到手工資偏低。剛開始還客客氣氣地說知道單位、部門的難處,但她去年剛買了房子,房租房貸一樣不少,欠親戚的首付也要還,到后來就是說部門不重視她,歧視她,不給她發(fā)展機會云云,還說上海市有規(guī)定,疫情期間隔離在家的職工也要正常發(fā)工資,意思是給她按照往常的標準發(fā)。把我搞怒了,電話里吵了起來!
說一下事情的原委,為什么到手工資低?
我們單位工資按照基本工資+績效工資+項目獎金計算,基本工資只有幾千塊錢。
先說我們這些中層,自3月28號上海封控以后,單位要求基本工資照發(fā),應發(fā)的項目獎金也不受影響,但績效按照實際到廠天數×2計算,因為在這段時間能在單位堅持的只有極少數人,而且人家天天24小時呆在單位,晚上睡覺都是打地鋪,績效給雙份甚至3份我覺得都不為過。我在家封了20多天,昨天到手工資也降了好大一塊。
再說每個部門的分配,這一個月來,每個月部門績效總額是一定的,年初就定了,因為國企就是控工資總額,效益再好也不能多發(fā)。我們部門只有4個同事一直堅持在單位,他們是28號晚上在實驗室值班盯數據,直接就封在單位了。封控期間雖然工作量有所減少,大家也可以居家辦公,但是只能在單位解決的大事小情只能由他們四個頂著,再加上自己本職工作,壓力可想而知。所以他們的績效都是×2起的,其他居家辦公的人,按照實際工作量的統(tǒng)計,績效都有所降低,還有一部分人,28號前沒把辦公筆記本帶回家,所以基本沒干什么,考慮到大家也要生活,部門領導商量,4月份每人績效3000保底。這個小姑娘就屬于這一部分人。
這個小姑娘碩士學歷,入職已經快四年了,也是在師傅的指導下跟項目。但是具體到工作能力和業(yè)績實在不敢恭維。典型的一個例子,去年年底,讓她去山東跟一個設備的現(xiàn)場安裝調試,由于到了年底,部門事情實在太多,她師傅也有國家級課題要驗收,也考慮到這個項目她也跟著快2年了,就讓她一個人去的(具體安裝調試有工人和甲方,作為設計方她更多是現(xiàn)場協(xié)調),結果她在現(xiàn)場完全就是個傳聲筒,復讀機,什么事第一時間就想起她師傅,不停打電話。甚至工件加工不過關,內徑誤差過大,都不知道自己找工具量一下。她師傅,我們部門最資深的老專家甚至在課題答辯候場期間還要跟她視頻連線解決問題。上海的事情忙完,馬不停蹄往山東趕,我也跟著過去啦,元旦是在外地度過的,最后裝調工期拖了4天。都弄完后,我請甲方工程負責人吃了頓飯,席間讓這個姑娘給甲方敬個酒,賠個禮,還扭扭捏捏挺尷尬,還是她師傅出來打圓場。
從今年開始,看她工作量不飽滿(想給她安排其他項目,但沒有團隊想接收),就把部門的考勤、宣傳這些事務工作交給她了。說實話,工作快四年的人了,也不是新人了,做這些可替代性很強的工作,我們也為她可惜。封控期間,她在家的全部工作就是每天統(tǒng)計部門每個人的信息,手機群里發(fā)起接龍就行,所以給她3000績效我覺得不虧。
從部門領導的角度來說,每個月分到部門的績效是定量的,如果這個時候讓天天打地鋪的同事感覺不到他們這么做的價值,那以后這個隊伍就完了。有人多就得有人少,我們也很難平衡。
最后想說說這件事本身,我有兩點感受:
一是千萬不要過分強調企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功能,最多就是鍛煉和篩選人才吧,培養(yǎng)人是學校的事,企業(yè)的領導不是老師,也不是大學教授,沒這個義務。在社會上,你花錢才能受培養(yǎng),企業(yè)只要定期舉行培訓義務,其他時間給你錢是要讓你有產出,不是來帶薪充電的。
二是單位也有年終考評,考評不合格的人要轉崗再試用一年,如果仍然不合格將被辭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幾乎不可行,因為讓她轉崗,人力部門只管最后在調人的紅文上蓋個章,備個案,轉到哪個部門?負責什么工作?重點職工導師指定誰?都要原部門自己去協(xié)調。把這樣的員工輸送出去,還要占人家一份績效,還要有人帶她,換我我也不接收。而根據有關規(guī)定,沒有轉崗一年的過程就不能辭退,我也是醉了。
最后,我仍然想對這個小姑娘說,你弱,全世界不會都讓著你。工作中,機會是自己尋找和把握的,不是別人拱手奉上的,即便真有機會從天上掉下來,也只會砸中有準備的人!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