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腳本設計包括哪些內容(拍攝視頻腳本策劃)
我是赫赫有茗,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茶知識
茶詩,多是文人所作。
筆墨,大多集中在“品飲”環(huán)節(jié)。
很少有作品真正涉及“工藝”領域。
這首《過山農家》算是個特例。
讀這首詩又和看短視頻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讀一讀。
詩歌及背景
《過山農家》
唐·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先來說作者。
顧況,字逋翁,自號華陽山人。這位詩人,大約比茶圣陸羽大五歲。老哥倆,算是同時代的人。既然時代相同,詩中所言的茶事也就可與《茶經》互為印證。這便是顧況茶詩,另一點價值所在。

顧況
唐至德二載(757),三十歲的顧況登進士第。歷任杭州新亭監(jiān)鹽官、溫州永嘉監(jiān)鹽官、浙江東西使、秘書郎、著作佐郎等職。后因厭倦官場氣氛,辭官而去。
此詩,大約作于詩人晚年隱居潤州茅山期間。
聊完了作者,再來看題目。
“過山農家”只有四個字,但內容卻很豐富。一個“過”字,可解釋為“經過”或“路過”。從而,表明了詩人客場的身份。關鍵,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也很有趣,是山農的家中,而非府邸豪宅。
一句詩,幾鏡頭
別看就二十四個字,還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前兩句,寫景。
后兩句,記言。
每一句,還可再斷為三個場景。三個場景,就是三個分鏡頭。若是拍一部題為《過山農家》的短片,這首詩就是現(xiàn)成的拍攝腳本。畫面感極強,就是此詩的一大亮點。
我們來看正文。
板橋人渡泉聲
第一個六字,可斷為:板橋、人渡、泉聲。
短片由遠處開拍,本是一座板橋。慢慢鏡頭推進到近處,便見過橋之人。背景音樂,顧況也已想好,就用潺潺溪水之聲。

茅檐日午雞鳴
第二個六字,可斷為:茅檐、日午、雞鳴。
這次拍攝手法,從由遠及近,變?yōu)橛上轮辽?。先從農家的茅草房開拍,鏡頭一搖,再給太陽一個特寫。
既表明了故事發(fā)生的天氣—晴天。
又說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中午。
背景音樂,詩人也有安排,就用聲聲雞鳴之音??雌饋?,顧況生在唐朝是大詩人,要是活在當下絕對是名導演。藝術之間,本有相通之處。

寫詩,像拍短視頻。
讀詩,像看短視頻。
視頻看到這里,主角已經到達指定場景,即山農的家中。
由此,便引出來后半段,也就是第三、四兩句。
茶事,就在當中。
顧況到了山農家里一看,原來人家正在忙碌。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莫嗔怪老鄉(xiāng)焙茶把家里搞得烏煙瘴氣,因為天氣潮濕。難得是個晴天,正好還能翻曬谷子呢,不是?
這兩句詩,為何要反復推敲?
這兩句詩,恰好道出了“焙茶”的奧秘。
其實“焙火”,可謂是最早的制茶工藝之一。
焙火工藝歷史
這種工藝有多早?早在陸羽所在的時代,焙火工藝就已經十分成熟了。
正確認識“焙”這種工藝,有利于我們分辨茶葉的好壞?!恫杞洝ざ摺酚涊d: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由此可見,當時的“茶焙”要挖地修建。換句話講,“茶焙”是半永久性的,而絕非臨時性的。

茶焙
為何如此?
因為想制好一款茶,絕離不開焙茶的工藝。
為何要焙茶?
大膽推測,可能是近些天來一直陰雨連綿。
雖是推測,但也有不少旁證。
其一,詩人來的路上聽見“泉聲”。小溪潺潺,水聲本不應太大。但若是近來雨水頻繁,導致溪水暴漲,那“泉聲”兩個字就解釋得通了。
其二,只有在空氣濕度大的時候,點火燒炭才會容易起煙。所以“焙茶”,才會導致“煙暗”。
其三,谷子同樣容易受潮,因此才有“曬谷”之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于天氣連綿陰雨,使得茶葉受潮。從而用焙的方式,祛除茶中的水汽。這種對于茶葉的處理方法稱為“復焙”,至今仍在使用。
很多有年份的茶葉,看似風燭殘年。經過焙茶師傅的巧手,老樹新花,大放異彩。
其實先人焙茶想法單純,就是為了去除茶中水分,從而使其在保存過程中不易霉變??墒蔷枚弥?,人們發(fā)現(xiàn)焙過的茶風味獨特,口感也明顯優(yōu)于不焙的茶。無心插柳柳成蔭,焙火工藝,從此受到重視。
焙火,本是茶農千百年來摸索出的經驗。
現(xiàn)如今,焙火的神奇之處,也得到了科學的解釋。
夏濤主編的《制茶學》(第三版)中認為:
烘焙是穩(wěn)定、提高和形成烏龍茶品質的重要工序。烘焙可使揉捻葉中的水分不斷蒸發(fā),緊結外形;固定烘焙之前形成的色、香、味和形品質,穩(wěn)定茶葉品質,使茶葉得以長時間貯存而不變質。
焙茶過程中,在熱的作用下,茶葉中的有效成分進行轉化。
焙茶工藝,可有效提高滋味甘醇度,增進湯色,發(fā)展香氣。
現(xiàn)如今的焙茶工藝,在《茶經》時代的基礎上大為發(fā)展,廣泛應用于白茶、紅茶和烏龍茶等的制作當中。
焙茶工藝繁復,傳承有序。
僅以烏龍茶焙火為例,就要細分為初焙、復焙和足干。

初焙又稱毛火、初烘,復焙又稱復火、復烘,足干又稱足火。其中毛火溫高,時間短,足火溫低、時間長。
至于焙茶的具體溫度和時間,又要根據(jù)茶葉情況而定了。
顧況的《過山農家》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講述“焙茶”工藝的茶詩。
此詩的珍貴之處在于,可與《茶經》互為佐證,說明“焙茶”工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焙火茶現(xiàn)狀

焙火巖茶
可眾所周知,焙火茶如今并不走紅。
習茶人都知道,焙火茶的美好是需要細細品味的。
喝不慣,急不得。
喝慣了,戒不掉。
可為了迎合市場,打造快銷品種,香高湯靚的清香型茶,才更能吸引不了解茶的人。烏龍不但不焙火,甚至有綠茶化的趨勢。
不焙火的烏龍茶,喝久了傷胃怎么辦?
管不了那么許多,茶商需要的是暢銷,而不是常銷。
為了抬高所謂的“清香型茶”,有的人還口出謬論:“好茶,絕對不焙火!只有廉價茶、變質茶、發(fā)霉茶才要焙火……”
傳承千年的工藝,如今卻要摒棄。
技法精妙的焙茶,如今瀕臨失傳。
長此以往,愛茶人會不會再無焙火茶可飲?會不會只能空讀《過山農家》?
好文推薦: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7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