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淘寶和大陸淘寶是一樣的嗎嗎(淘寶香港版和大陸版區(qū)別)

天貓香港關閉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天貓網購平臺宣布將于10月底“撤出香港市場”,僅僅上線15個月便落得個慘淡收場。
這則新聞,不免令人懷疑,莫非香港當真不適合“品牌電商”?
事實上,零售業(yè)全渠道化(Omni-channel)屬大勢所趨,在香港亦不例外,問題只在于香港市場具有與世界各地不同的罕見特質,這使得所謂的品牌電商在香港極難生存。
首先,據(jù)阿里有關消息人士解釋,天貓關閉并不意味整個阿里巴巴集團“敗退香港”,另一網站“淘寶香港”會繼續(xù)運營。天貓在香港的失利主要關乎阿里旗下兩大網購業(yè)務“天貓”與“淘寶”的定位差異。
天貓在中國大陸吃香
天貓屬B2C性質,供各大著名品牌(例如Gucci、Nike、Estée Lauder等)開設旗艦網店,直面消費者、向消費者賣貨。
鑒于中國大陸設有奢侈品稅、增值稅、進口關稅等龐雜稅費,名牌產品售價一般較香港昂貴不少,而網店經常有優(yōu)惠減價活動(尤其是配合內地很火的“直播帶貨”促銷),通常比實體門店便宜些許;此外,中國大陸有千百個城鎮(zhèn),并非每個城鎮(zhèn)都能找到著名品牌的直營店,因此小城鎮(zhèn)居民想購買某些著名品牌的商品,天貓這個電商渠道是首選之一。

天貓彌補了線下渠道的空白
因此,天貓模式在內地非常成功,近年甚至超越淘寶,成為阿里巴巴集團最重要的收入命脈。
香港的情況恰恰相反
首先,香港屬“免稅港”、“自由港”,名牌產品在香港本土的售價已經較低,低到全世界數(shù)一數(shù)二,所以天貓旗艦店上的再減價空間有限。一個很顯而易見的現(xiàn)象就是,在香港,“直播帶貨”幾乎絕跡。
再者,香港作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本土消費力旺盛,同時匯聚中國內地買家和東南亞豪客,故而香港是全球各大品牌趨之若鶩之地。幾乎所有的國際品牌,包括奢侈品乃至頂奢品牌都在香港設有直營店。這使得天貓網店上的品牌銷售渠道對香港人而言缺乏必要性,因為在線下的海港城、IFC、崇光百貨、置地廣場、時代廣場全都買得到。

銅鑼灣 購物圣地
香港的部分消費者或許更喜歡“逛”淘寶,該平臺屬C2C性質,以個體戶及小商家為主。
據(jù)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近20年來,香港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如今的香港市民中,“單程證”人士(大陸人赴香港投親、婚嫁)逾一百萬人,這部分人多半屬香港的平民收入群體,且由于內地長大的緣故,對淘寶網購較為熟悉,且在淘寶上購買的往往并非名牌產品,而是廉價衣服、小家電、窗簾等各類東西,勝在“選擇多,價錢低廉”,即使加上運費及“假貨”和“淘寶貨”風險,仍屬于可接受范圍。
阿里看準定位 棄天貓 發(fā)力淘寶
換句話說,香港的部分消費者喜歡在網上買“C2C雜牌貨”多過“品牌貨”,因此阿里巴巴決定結束天貓在港獨立營運,將之整合進淘寶業(yè)務,日后將集中全力在本港催谷淘寶平臺,并加大投資物流系統(tǒng),擬于短期內實現(xiàn)“跨境包郵”(從內地網購到香港不收額外運費)。

阿里在香港主攻淘寶
然而,前景仍不容樂觀。
香港電商市場:激烈競爭
香港僅約740萬人口,縱使人均月薪中位數(shù)達2萬元,就市場規(guī)模而言,相比于大陸仍屬于小市場,且由于地區(qū)定位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香港的網購滲透率遠低于周邊國家及地區(qū)。
如此一個小市場,玩家倒是不少。
像HKTV、友和YOHO、Club HKT、士多Ztore等香港本土電商平臺,以及百佳、惠康、屈臣氏、豐澤、莎莎等傳統(tǒng)零售商也也紛紛開啟網上銷售渠道,再加上外來的Shopee、亞馬遜、淘寶等等,香港的網購市場可謂“戰(zhàn)國時代”。
阿里、京東無非是享受中國人口紅利
近些年,內地有些許不明事理的網民曾質疑:“香港為什么出不了阿里、京東這樣的科技企業(yè)?”
事實上,這種問題十分可笑,甚至有點可悲。
首先,阿里、京東并非科技企業(yè),像臺積電、英偉達、阿斯麥、高通那才叫科技企業(yè)。阿里、京東之流,無非是互聯(lián)網平臺,吃了中國大陸14億的人口紅利罷了。
香港本土,也有HKTV、Club HKT、友和YOHO等多家電商平臺,同樣十分成功,香港人盡皆知,只不過香港總共也就700萬人的消費力市場,不可能做到阿里、京東的規(guī)模罷了。

中國大陸巨大的人口紅利
所以,莫再問出“香港為什么出不了阿里、京東”這種笑話了,隨便往歐洲找一個科研發(fā)達的小國,看看有沒有出大型電商企業(yè)?
正所謂“沒有馬云的時代、只有時代中的馬云”,不是其它地方出不了“阿里、京東、拼多多”,只不過其它市場沒有中國大陸14億的人口紅利罷了。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7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