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項目包括哪些內容,其中必設的項目有哪些內容,成本項目包括哪些內容,其中必設的項目有哪些特點
什么叫成本?
這么簡單的概念,有啥不懂的。
很多人會如此想,不以為然。
成本會計為什么會單獨作為一個學科,必然有其意義。
作為老板和企業(yè)經營管理層,從不曾輕視卻也很少真正“懂”過“成本會計”。
什么樣的成本信息,是企業(yè)需要的?
本文融合企業(yè)管理者和會計人員兩個角度,為企業(yè)老板和管理人員學習和認識“成本會計”提供一個簡單的思路。
作為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管理者,都會認為成本管理是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
也會認為自己管理的很專注,很努力,成本管控工作做的非常好。
那么首先回答一個問題,成本到底是什么?
作為管理的重中之重,成本管理的成本,到底是什么,在管什么?
這個問題想清楚過嗎?
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事情,越是很難講清楚。越是自己認為很清楚的事情,往往自己從來沒有認真思考到,越是真的沒辦法說明白。
呵呵,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就是這個意思呢。
通常來說,大家習慣用收支表示收入和支出。
支出實際就是廣義的成本,所有跟經營活動有關的支出,都是成本。
會計上為了各種研究目的,把支出劃分成很多種:
1、主營業(yè)務成本與期間費用: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發(fā)生的相關成本,與主營業(yè)務收入直接相關的定義為主營業(yè)務成本;管理性支出定義為管理費用;市場和營銷支出定義為銷售費用。
2、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費用:制造業(yè)傳統(tǒng)的生產成本劃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間接費用,間接費用一般是車間無法直接歸屬于產品生產的支出。
3、其他各類決策相關的成本:機會成本,做一個決策放棄掉的其他可選方案的收益;沉沒成本,不論怎么決策,都對決策結果沒有影響的已經發(fā)生過的成本;邊際成本,隨著變量變化而變化的單位成本或效用。
4、各種成本核算方法界定的成本:標準成本,標準成本法核算模式下,對各類成本制定的核算標準;作業(yè)成本,作業(yè)成本核算模式下,對各類作業(yè)所做的界定;等等。
成本概念如此復雜,管理上到底最要怎么理解成本?
做管理,必須懂的成本會計基本框架
成本會計提供的信息實際是一個立體的信息矩陣。
為什么用矩陣這個詞,因為維度比較多。
第一個維度:費用要素。從支出的原始要素,為了方便統(tǒng)一語法,會計體系進行了分類:材料、人工、場租、設備費用、工具費用、辦公用品、車輛費用、水費、電費,等等。
這些費用直觀、明了,任何人都知道是什么費用,而不用管為了什么發(fā)生。
第二個維度:核算對象,這是會計用語,通俗的說法,可以解釋為核算范圍、口徑。
這個范圍實際是分級的,從大到小的級次是:企業(yè)整體—責任中心—產品—產品類/作業(yè)/批次。
第三個維度:周轉狀態(tài),隨著生產周轉,成本形態(tài)或價值在轉化,在產品—產成品—存貨—銷售成本或服務成本。
一個成熟的成本核算系統(tǒng),需要在核算的過程中,將上述幾個維度的成本信息綜合加工處理,并保證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等基本要求。
當然,如果實施了標準成本管理,就再增加一個維度,第四個維度,標準成本,即標準成本、實際成本和差異。
所以,成本會計是會計信息系統(tǒng)中一個比較完整的獨立子系統(tǒng)。需要清晰的核算框架和相應的信息處理程序和手段,以便保證成本會計信息的輸出。
這個工作也是一個非常專業(yè)的工作。
當然,管理的需要,是成本會計系統(tǒng)建設的出發(fā)點,究竟成熟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管理需求和實際的管理成熟度。
成本會計系統(tǒng)的建設本身必須考慮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會計信息系統(tǒng),是將各類生產相關的原始單據,通過一整套方法加工成滿足需求的具備多個維度屬性的會計信息的過程。而成本管理的計劃、組織、控制等各項工作都離不開成本會計信息系統(tǒng)。
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將要點落實到成本會計工作中,并根據成本會計信息進行動態(tài)的管理。
對成本會計信息要求高,必然增加投入。增加投入的目的是提高成本會計信息質量,更好的開展成本管理。
對成本會計信息的需求,都有哪些?需要什么樣的成本會計信息?這取決于成本管理的目的。
很多企業(yè)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本信息,也不知道怎么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本會計信息,財務人員也講不清楚能夠提供什么成本會計信息。
因為大家沒有共同語言,要什么講不清楚,能給什么更沒有講清楚。
所以,很多時候,成熟的企業(yè),一定是先在內部統(tǒng)一定義管理用語,以便大家交流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成本會計的基本工作規(guī)則
利潤很理想,對成本不太敏感,管理上也沒有太高要求的企業(yè),很多情況下,第一個維度能夠做到位就不錯了。
甚至很多企業(yè),第一個維度的成本會計信息都不能提供到位。
為什么?因為基礎管理不到位,成本會計信息必然無法到位。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企業(yè)合同簽訂滯后,成本費用的相關單據報銷滯后,收支無法匹配,成本信息必然無法及時。
管理基礎不到位,很多成本費用的支出,報銷時沒有明確歸屬,核算時無法準確核算產品成本。
成本會計核算,從來都不是財務部門自己的工作。
企業(yè)需要什么成本會計信息,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目標:成本管理的目標決定成本會計信息需求。成本會計信息需要圍繞管理目標,充分衡量必要性和可行性。
2、組織:為了達到成本管理的信息要求,需要做好基本的成本會計核算組織。
3、程序:根據需求和組織情況,明確核算程序,做好成本會計信息質量控制。
4、輸出:根據使用需要,明確輸出要求和標準。
當然,這是基本要求。
第二個維度及以上的維度,需要對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等相關業(yè)務非常了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成本核算模式,科學拆解相關作業(yè),根據管理要求制定成本定額和標準,等等,這些基礎的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證成本會計信息質量滿足要求。
用時髦的話說,一開始就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成本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目標要清晰,才能有一個好的設計方向。
總的來說,成本會計信息系統(tǒng),主要的加工過程是將原始單據按要素進行分類,講一段時間內的各類要素匯總,按照標準、程序和不同的核算對象分別統(tǒng)計成本,隨著物流、價值流轉,提供流轉的成本會計信息。
這個過程需要組織保障,加工規(guī)則,需要了解。
最主要的,需要有一個基本概念,成本會計信息,從來不是數(shù)學,而是管理。
成本會計信息都是圍繞管理需要來的,從來都不是”真實的“。
什么意思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國內很好的施工設備,正常使用十年都沒有問題,但在惡劣的施工條件下,很可能兩三年就報廢了。在選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時候,為了滿足管理的目標,就選擇按3年加速折舊。設備最終使用可能短于這個年限,也可能長于這個年限。
分攤在不同的工程項目里的折舊費用,就因此而不同。
成本會計信息不真實嗎?這樣核算有問題嗎?沒有。
而管理上,到底需要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年限折舊,還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加速折舊?
哪一個成本會計信息更有用?
如果采用標準成本法核算,同樣存在類似問題,標準的機械臺班定額,一定是需要根據不同的使用工況制定不同的標準,否則無法有效發(fā)揮標準成本法的管理目的。
通用的標準根本就不夠啊,每天都在成本超支,還不是班組自身問題,這樣的管理,還有什么意義。
所以,成本會計信息,這個工作本身需要明確目標,并制定好內部的規(guī)則,按照規(guī)則,輸出符合管理需要的信息。
每個管理人員都需要了解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才能管理。
成本會計信息的使用
按照一脈相承的邏輯和方式,管理者需要知道最終的成本會計信息如何使用。
這里還是簡單描繪一個框架,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
1、定價:定價時考慮的成本口徑需要明確;另外,定價時,考慮的更多是市場,而不是自己的成本。
2、生產成本控制:核心就是工藝、采購、供應鏈、工作效率、設備使用效率等,需要相應的成本會計信息及相應的指標,除了要看自己的,還需要對標。
3、庫存管理:核心是供銷平衡和周轉效率,需要根據成本會計信息和指標開展全流程分析和對標。
這樣一說實在是太空洞了,而且成本會計信息各個維度到底怎么回事兒,還是沒有搞清楚。
張五常說得好,要把一個事情講清楚,最好的方式是用故事,用實例,清清楚楚的實例。
怎么用一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把成本會計信息的事情講清楚,需要本事。
要做財務科普,就需要用科普的方式,淺顯易懂才行。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1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