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是具有雄才偉略、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明君,而魏征是敢于犯顏直諫的千古第一人。#魏征到底有何神通,能讓李世民一次次忍受他的打臉?#讓我們揭開歷史表象,直擊背后邏輯。


我們先簡單認識一下魏征,魏征出道時跟從瓦崗軍首領李密,而后李密敗亡,魏征隨眾降李淵。赴河北招降李密的余部時又被竇建德所俘。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后,又歸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門之變后才為李世民所用。


我們再回顧一下李世民的上位史。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喋血玄武門,殺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又誅殺其子侄十余人,奪得皇位繼承權。八月,李淵被迫讓位于李世民。此時的李世民雖已君臨天下,但始終覺得自己的帝位出自非法,更何況自己殺兄逼父之舉,不符合封建倫理道德,更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戒。因此,他一方面令人修纂國史,讓國人認識自己繼承大統(tǒng)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為減輕自己殺兄逼父,殺人子奪人妻的心理壓力①,并迅速緩和他即位之初的復雜形勢,李世民更是刻意修飾自己的言行,對原東宮集團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特別是魏征,較其在原東宮府更受重用。
歷史上從北周開始到唐一直存在關隴集團和山東集團的矛盾和沖突,無論文化上還是地望上都優(yōu)于關隴士族的山東士族集團,一直在心理上鄙視關隴集團。但最終取得中央統(tǒng)治權的卻是關隴集團。山東士族集團因自身利益的逐步喪失而一直對關隴集團心存不滿,一有機會就起兵反抗。以關隴士族集團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李唐王朝,無論其聲望還是其歷史均不及山東士族。因此關隴集團必然會對山東集團進行壓制。
關隴集團對山東集團的壓制,極有可能導致山東集團的反抗,一旦這股巨大的不滿勢力和原有的反隋勢力相結合,就會加劇山東政局的動蕩并波及到全國,影響到李唐王朝的鞏固和對西北地區(qū)的經略。
如何牽制山東士族勢力,消除他們對中央集權的離心力,是李世民必須要考慮的。而最能牽制山東士族勢力的就是山東豪杰了。所謂山東豪杰就是隋末山東農民起義軍的大小領袖,這些人在降唐之后大都轉化為庶族地主,他們和山東士族在政治經濟利益上有根本沖突。如果充分利用他們,使之和山東士族互為牽制,就能取得山東的暫時穩(wěn)定。而魏征又是最能代表山東庶族集團即所謂山東豪杰利益的人物之一。魏征不僅參加了瓦崗起義,而且又是原東宮集團的主要謀臣之一,這種特殊的經歷不僅使其成為山東豪杰的聯(lián)絡人,而且也成為東宮集團的代言人。如果李世民殺掉魏征,就會導致這兩大勢力的不安和反對,從而失去山東豪杰的支持而無法處理好山東問題。
我們說魏征代表山東豪杰的利益,成為他們在唐中央政權中的代言人,魏征的諫諍反映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關東庶族集團的普遍意志。而保護山東集團的精英,維護關東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取得部分關隴集團成員的支持,則成為魏征在貞觀時期的主要任務。
如何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xiàn),魏征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他洞穿了李世民的心理,看到了唐初各種矛盾的焦點所在。利用自己為諫議大夫之機,積極進諫,魏征的聰明,就在于他看到了李世民虛心求諫、重用人才的表象后面隱藏著本身固有的疑懼、殘忍及獨斷。也看到了李世民急于在眾人面前刻意修飾自己,以掩飾自己殺兄逼父之非。


而李世民注重自己的形象問題,為了在后世留下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一直偽裝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性格。


所以魏征是依靠背后的山東勢力和唐初社會的動蕩而使得李世民只能把他對魏征的不滿隱藏下來,接受魏征時不時對他的直諫。
這是##(2022-06-19 19:05:18)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2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