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美榮 前段時間回老家,大嫂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二妹,咱家的縫紉機讓人偷走了?!蔽殷@訝地“啊”了一聲,關于縫紉機的往事涌上心頭。 上世紀70年代,父母托在上海工作的堂舅買了一臺“上海牌”縫紉機。當時物流不像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運輸東西很是麻煩,運費也貴,為了省錢,堂舅找了一位老鄉(xiāng)幫忙把這臺縫紉機給背了回來。當時工人的工資每月二三十元,農(nóng)民的年收入也不過幾十塊錢,父母用勤勞的雙手靠喂豬養(yǎng)羊積攢了200塊錢,買了這臺代表當時最高水平的“上海牌”縫紉機。這臺縫紉機非常精致,機頭外觀很漂亮,有精美的拋光花紋,有個小抽屜,有一排上下可搬動的小盒子,用來放針線和一些小物品。機頭下面有個“大肚子”,不用時,把機頭放進去,蓋上蓋子還可以當作小課桌供我們學習用??p紉機“休息”時,就成了我們姐妹做作業(yè)時爭搶的地方。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家有十口人:奶奶、父親、母親和我們兄弟姐妹七人。當時大哥上高中,二哥上初中,姐姐沒上學,但還沒到掙工分的年齡,我剛開始上小學,三個妹妹還很小。那個年代,生活物資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父親每天掙10個工分,母親掙7個工分,都是全隊男、女社員中掙工分最高的。即便是這樣,全家十口人,仍然是全隊缺糧最多的戶,每年要給生產(chǎn)隊交兩百多元的缺糧款。母親當時除了干生產(chǎn)隊的活,織布、裁剪、做衣服鞋子等也是一把好手,誰家做衣服都來找母親剪裁。我家自買了縫紉機后,除了免費給親戚做衣服外,其他人有需求要用工分來換,做一件四個兜的中山裝上衣要花費一上午時間,褲子一上午可做兩條,所以,做一件上衣就用四工分來換,做褲子用兩工分來換。大多數(shù)時間母親都是晚上加班做衣服,白天照常上工。每天晚上我們都是伴著母親踏機子做衣服噠噠噠的聲音進入夢鄉(xiāng)的。從此,我家掙的工分漸漸多起來,缺糧款也逐漸減少了,家里的生活有了改觀。 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這臺縫紉機,別說給別人做衣服掙工分了,就連我家十口人的吃穿用度都是一大難事。母親每天晚上把小妹哄睡后,就在煤油燈下做針線忙活個不停。自從有了縫紉機,我們姐妹幾個穿的衣服明顯要比別的小伙伴好。當時大姨夫在縣被服廠工作,那里有廠里不要的做衣服的下腳料,他就收集起來給我們。大一點兒的布頭,母親就給我們“對”(拼接)成小衣服;小的布頭剪成小三角形,兩個小三角形合在一起縫成一個小四方形,再把所有的小四方形縫合成一個大的長方形,有的做成被子,有的做成褥子,有的做成枕頭套,有的做成書包。別人開玩笑說:“你們家都是‘對’的東西?!痹谖镔Y匱乏的年代,一臺縫紉機讓布料得到充分的利用。我是我們村第一個穿上“對”的小軍裝的孩子,當時感到非常自豪。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工分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留在歲月深處的記憶。姐姐長大后接過了母親的班,家里做衣服之類的活都由她做,她是我們兄弟姐妹七人中唯一沒上過學的,但她繼承了母親的心靈手巧,也是做衣服的一把好手,剪裁、縫紉樣樣精通,還辦了幾期剪裁培訓班。再后來,姐姐出嫁了,在她的新家開了一間裁縫鋪,專業(yè)做衣服。雖然姐姐家里有兩臺縫紉機、一臺鎖邊機,足夠用的,但父母還是把心愛的縫紉機送給了大姐,也許這臺縫紉機里承載了父母對姐姐的虧欠、感激及其他情愫吧! 由于父母的勤勞和明智,除姐姐外,我們都上了學。大哥、二哥因當時還沒有恢復高考,高中畢業(yè)后大哥回家當了赤腳醫(yī)生,二哥當了農(nóng)業(yè)技術人員;我和三個妹妹相繼考上大中專院校,現(xiàn)在兩個是公務員,一個是注冊會計師,一個是大學教授。 2019年夏天母親去世,兄弟姐妹在一起說話時,大哥說起母親當年用過的那臺縫紉機,想到父母親養(yǎng)我們的艱辛和那時的光景,我們都淚如雨下。近些年人們大多都買衣服穿,大姐也去大城市看孫子了,那臺縫紉機完成了它的使命,孤獨地站在房間的角落里。我就對大姐說:“那臺縫紉機給咱家做了很大貢獻,你就把它再搬回家來,做個紀念,傳承下去吧!”于是,大姐把縫紉機搬了回來。再次見到那臺縫紉機時,我的心頭莫名襲來一股暖流。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它的質(zhì)地依然還是那么好,幾乎沒有破損,只是油漆顏色暗了一些,但機頭上的花紋還是那么耀眼奪目。 自父母去世之后,我回家的時間漸漸少了,但每次回家,都會到生我養(yǎng)我的老屋去坐上一會兒。一次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窗戶下的縫紉機不在,以為可能是大哥當作寶貝收藏起來了,并沒有太在意。后來哥嫂發(fā)現(xiàn)它不見了,想是讓收舊物的人給偷走了。有人說它能值兩千元,有人說能值兩萬元,但對于我們?nèi)襾碚f,它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它已然不是一件物件,它記載的是我們?nèi)胰说幕貞?承載著長輩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冀。主播/后期剪輯:翟浩鈞(實習)編輯:朱若彤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2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