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了,誰還在為《奇葩說》里的精彩辯論流淚?
前幾天偶然在微博上刷到《奇葩說》第八季招募的消息才發(fā)現,原來距離這檔綜藝第一季開播已經有8年的時間了。雖說一路走來經歷過許多質疑和風浪,但這檔國內少有的辯論類節(jié)目還是陪伴不少人度過了周末的晚間時光,時不時在我們的淚點和痛處上戳一戳,還為無數高中生留下了寫作文可以引用的金句。
《奇葩說》名場面,來源見水印
實際上,《奇葩說》爆火的背后,也蘊藏著我們對生活中不講邏輯的“杠精”“二極管”的無奈和對復雜問題達成理解、共識的追求。
我們需要一個平等對話的空間,互聯網在不斷開拓這種可能性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愈發(fā)戾氣橫生,但凡微博評論數超過100,下方必有罵戰(zhàn)。
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連心平氣和、有邏輯地講話都變成了一種奢侈?
面對層出不窮的杠精言論,許多網友總結出了其中的邏輯謬誤,在此小北也想向大家介紹幾種生活中常見的“杠精邏輯”:
第一種大致可以概括成“你發(fā)癲,別人問地你答天”式邏輯,具體表現為你說芒果好吃,他說草莓怎么招你惹你了;
第二種可以叫做“你考慮過非洲的孩子嗎”式邏輯,具體表現為你說芒果好吃,他說你知道有多少貧困山區(qū)的人連飯都吃不飽你還有臉在這里吃芒果有這個錢怎么不去為社會做貢獻;
第三種可以叫做“你行你上我反正不上”式邏輯,具體表現為你說某件事情有不公之處,他說你這么能怎么不去解放全人類。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不講邏輯的奇怪發(fā)言,我們一邊對杠精的存在表示憤慨,另一邊也要在自己發(fā)言時小心翼翼,生怕引發(fā)一場評論區(qū)的血雨腥風。
于是,越來越多人抱著避免“杠上開花”的想法,開始尋求培養(yǎng)“邏輯思維”的方法。
甚至很多小朋友也抱著“學邏輯”的思路摩拳擦掌準備加入辯論隊。
曾經的小北也產生過這樣單純的想法,以為辯論和邏輯就是一回事,帶著七季《奇葩說》一集不落全部看完后的信心,堅定地選了一門邏輯學課。
選課前的我:今天我就要做那個打破“文科生邏輯差”刻板印象的人。
選課后的我:信女愿學一年高數D換來世再不上一節(jié)邏輯課。
媽媽,我被騙了!
辯論和邏輯學真的好不一樣??!
從詞源上說,“邏輯”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邏各斯”(logos),它有多種含義,而在現代漢語中,“邏輯”同樣也是個多義詞。
當我們在說,“某某辯手有很強的邏輯”時,往往是從辯論技巧或批判性思維這個角度在談,這些并非和邏輯學所說的邏輯知識一模一樣,只能說是不咋相關。
邏輯學起源于哲學,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邏輯學作為有效的論證工具被使用;它進一步成熟于數學,研究數學背后做的最基本假設,讓數學變得更加嚴格,可以被看作研究數學本身的數學,而所謂“辯論”的關注點往往與邏輯學中的謬誤有關,只是隨著現代數理邏輯的興起,邏輯學的這一部分已經逐漸退居幕后了。
大多數人對邏輯學最大的誤解或許就在于“學好邏輯吵架就能贏”,對此我認為:
吵架能不能贏不知道,數學應該還是會有進步的。
被調侃“邏輯鬼才”的魯迅先生
邏輯學類似學科界的香菜,雖然提起各大學科不會第一個想到它,但它絕對在學術界占據獨特的位置,并且關于它的評價二元分化相當嚴重,簡單來說就是:能get到的人愛得死去活來,get不到的人被折磨得死去活來。
所以,很多時候聽邏輯學的課程,都好像在和老師“跨服聊天”——
無數次課堂上,曾含淚感慨:“簡單點,說話的方式能不能簡單點?!?/p>
老師表示:“沒錯啊,一句話被符號化之后難道不是變得更簡單、更清楚明白了嗎?”
而被各種比數學公式還難符號折磨的心力交瘁的小北,恨不得沖上喜馬拉雅山之巔,跪倒在山頂并用三井壽的語氣吶喊:“教練,我想看漢字,我不想學符號??!人類發(fā)明了語言不就是要使用它嗎?。俊?/p>
不過,吐槽歸吐槽,邏輯學其實是一本非常有魅力的學科。
而經典邏輯的魅力和可怕之處恰恰在于同一點,即一種對于語言精確性的追求。
進入邏輯學的課堂,你往往會驚訝于黑板上一連串符號和字母組成的詭異公式,那其實是把日常語言抽象后留下的框架,在邏輯學中被稱作“推理形式”。
就是這種形式化后的推理承載了邏輯學家們追求語言準確性的野心,也勸退了許多想要一探究竟的人。
但或許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那樣:“思維始于疑惑和驚奇”。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產生了好奇,邏輯學才應運而生,抱著一種求知求真的態(tài)度走入邏輯語言當中,每個人也都會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份疑惑和驚奇。
01 “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提起邏輯學,我們不能不提到一位天花板級別的人物——
他,是西方邏輯學的鼻祖;他,僅憑一人之力就寫出數篇令哲學系學生頭痛不已的著作。翻開哲學史的課本,有他;翻開生物學課本,有他;翻開邏輯學課本,怎么還是有他??!
《范疇篇》中,他開創(chuàng)了命題的主謂式邏輯分析,《前分析篇》則系統(tǒng)性闡述了他的推理理論,以看似簡單的三段論為無數人挖下大坑。
他用最簡單的推理形式告訴我們最深刻的道理:沒錯,哪怕只說三句話都可能犯邏輯錯誤。他,就是古希臘文明開出的一朵奇葩,西方邏輯學之父,亞里士多德。
談及三段論,有人可能會說:“太簡單了,不就是從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結論嗎?要是我早生個幾千年說不定發(fā)現它的人就不是亞里士多德了。”
對此,小北僅代表亞氏進行靈魂發(fā)問:你知道三段論并不只有“人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這一種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嗎?你知道說三句話想要不出錯還得遵守一堆規(guī)則嗎?你知道三段論居然有256個可能的式嗎?
實際上,要想把三段論講清楚,得先從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詞項邏輯開始談起。詞項邏輯研究的是直言命題,也就是一個簡單的主謂式命題,它以“(量項)+主項+(聯項)+謂項”為基本結構,比如“(所有)人是會死的”這句直言命題中,主項是“人”、謂項是“會死的”,并且省略了量項“所有”。
在理解了什么是直言命題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正式進入三段論的世界。
所謂三段論,就是由一個共同詞項把兩個直言命題連接起來,得出一個新的直言命題作為結論的推理。其中,前兩個是前提,最后一個是結論,結論的主項叫“小項”(用S表示),含有小項的前提為小前提;結論的謂項叫做“大項”(用P表示),含有大項的前提則是大前提;兩個前提共有的詞項叫做“中項”(用M表示)。
在上面舉到的例子中,“蘇格拉底”是小項,“會死的”是大項,“人”是中項,相應地便有大前提“人是會死的”、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和結論“蘇格拉底是會死的”。
看到這里,是不是我們就知道了什么是三段論呢?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距離完全理解他的邏輯學也就差了“億點點”吧。
由于量項的不同,直言命題可以被簡單地分為:全稱肯定命題(所有都是)、全稱否定命題(所有都不是)、特稱肯定命題(有的是)、特稱否定命題(有的不是),以此為分類標準,三段論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就有了4×4×4種可能的排列組合方式;而根據中項在前提中的不同位置,三段論還能再分成四種不同的格,因此最終三段論就一共有了4×4×4×4=256個可能的式。這些可能的三段論式并非全部有效,也就是未必能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這也正是看似簡單的三段論背后的“深坑”所在,我們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現邏輯錯誤。
三段論中最常見的一種錯誤就是“四詞項錯誤”,也就是大、小前提的中項看似相同,實際表達著兩個不同的概念。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當媽媽勸孩子去上補習班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都去上了,你也去聽聽唄”,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背后的邏輯轉換成三段論:
大前提:班上的同學都去上補習班
小前提:你也是班上的同學
結論:你也去上補習班
但實際上,大前提中的“班上的同學”指的是抽象的集體概念,而小前提中指的則是特定的個體,所以這種勸說本身是存在邏輯問題的。(小北貼心提醒:我也不知道這個推理成不成立,建議實際生活中不要輕易嘗試反駁)
除了這種錯誤之外,其實想要得到一個有效的三段論形式,還需遵守不少規(guī)則,這些無不向我們表明:想說句沒毛病的話,還真沒那么簡單。
邏輯學課堂上,老師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三段論的簡約和精致,但我想,“論證雖小,坑卻不少”可能也揭示出這只三段論麻雀的另一面吧。
02 中國人沒邏輯?
這句話本身就不講邏輯
無論在學術界還是生活中,“中國缺少邏輯學根基”“中國人邏輯差”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而面對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杠精發(fā)言,連我們自己也對每個人基本的邏輯素養(yǎng)產生了懷疑。
實際上,雖然我們在現代邏輯教育上的確與西方存在一些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幾乎與古希臘同一時期,邏輯學就已經在古老的中國醞釀生根,并立刻進入蓬勃生長階段。
先秦時期的邏輯學是中國邏輯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當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其中有許多學派尤其是名家和墨家討論了許多與邏輯有關的問題,《墨經》更是建構了一個以名、辭、說、辯為主要內容的邏輯學體系,使中國邏輯成為世界邏輯發(fā)展的三大源流之一。
電影《墨攻》劇照
《墨經》是后期墨家的創(chuàng)作,關于“名”的討論就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概念”,種類包括達名、類名、私名、形貌之名和非形貌之名等;“辭”則相當于邏輯學中常說的“命題”,并區(qū)分出了直言命題(“合”)、假言命題(“假”)、全稱命題(“盡”)、特稱命題(“或”)等不同的命題類別,可見,西方邏輯學涉及到的討論,中國邏輯學同樣有涉獵。
《墨經》的主要關注點在于“說”和“辯”,前者指的是提出理由論據來論證某個論題,后者則有辯論之意,通過辯來明是非、察同異,其原則包括“以類取,以類與”(依照類去選取理由并推出結論)、“推己及人”、不矛盾律等。
不僅如此,墨家同樣還注重對悖論的研究,提出了諸如“言盡悖”“不知類”等存在矛盾的多種推理。
除了墨家外,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同樣是我國古代邏輯學的一個重要陣地,正名理論是其學術思想的核心:“名”是否“正”,關鍵在“彼此”二字,“謂彼”時要“唯乎彼”,“謂此”時要“唯乎此”,這背后的實質是邏輯學中著名的同一律。
以“正名”為基礎,公孫龍?zhí)岢隽酥摹鞍遵R非馬”和“堅白之辯”。有人認為這是詭辯之術,也有人認為這是早期邏輯學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作的思考,但無論如何,這種正名思想所體現出的邏輯色彩都不容忽視。
03 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悖論是邏輯學中光彩奪目的部分,也是能激發(fā)邏輯學家、數學家、哲學家以及普通大眾興趣的話題,它雖然看似荒謬、違反常理,但卻似乎論證縝密、無從反駁,也正是因此,悖論吸引無數人拿起筆,一頭扎入了邏輯學的世界。
“悖論”是指荒謬的理論,或自相矛盾的命題。實際上,在長達幾千年的研究過程中,悖論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冠以“悖論”之名的各種語句或推論差異極大,基本可以分為語形悖論、語義悖論、語用悖論三類。
著名的“羅素悖論”就是語形悖論的代表,這一類悖論不涉及內容,只與元素、類等數學概念相關,只出現于數學中。
比如說一個有意思的“說謊者悖論”,這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語義悖論,語義悖論通常與一些心理的或語義的概念相關,源自于心理學或認識論中關于意義、指稱、斷定等概念的含混。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克里特島人埃匹門尼德說:“所有的克里特島人都說謊”,從這句話真可推出它假,但從這句話假只能推出它可能真,也就是說,這句話是真的當且僅當它是假的,如此就產生了悖論。
語用悖論則與語境和認知主體及其背景知識有關,也可以稱作認知悖論,早在柏拉圖作品《美諾篇》中就涉及了這類悖論。美諾在和蘇格拉底交談時中提出這樣一種觀點:一個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東西,因為他已經知道它了,所以就無需研究;他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還不知道要研究的是什么。所以,研究是不可能進行的。
雖然吐槽了一些和邏輯有關的內容,但小北相信,“做個有邏輯的人”,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追求和對自己的期待。
如果將邏輯學擬人化,他可能會是一個像《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一樣的人物。有誰都無法動搖的極強的原則性,不斷篩選能夠接近自己的人,這些特點注定了他將不會受到所有人的喜愛。
就像一個講道理、講邏輯的人總是會被認為“鉆牛角尖”、“固執(zhí)”;只有很少人與他惺惺相惜,但世界無論如何不能缺少像這樣的人物,因為沒有了他們,世界將變成一個更加無趣、模糊不清、充滿流俗觀點的世界。
就如同《生活大爆炸》中說的那樣:“Smart is the new sexy”。在一板一眼的符號化語言、對有效性近乎苛刻的追求背后,邏輯學也流露出一絲獨屬于它自身的魅力吧。
-End-
本文作者:昭言,編輯:妍書
觀點資料整理自:
《邏輯學十五講》,陳波 著
《邏輯學是什么》,陳波 著
圖片來源:影視劇截圖
轉載及合作請發(fā)郵箱:scb01@pup.cn
● 今日活動
你認為邏輯學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幫助?你最感興趣的邏輯命題或推理是什么?
小北將從留言中選出兩位幸運讀者,送上今天的主題圖書《邏輯學十五講》《邏輯學是什么》。
《邏輯學十五講》
作者:陳波
點擊圖書封面?即可直接購書
全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邏輯學的基本理論范疇和思維方法、技能,并介紹了歷史上幾位重要的邏輯學家。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難對邏輯學有一個基本的輪廓性了解,對其基本的內容、方法和技能有較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邏輯學是什么》
作者:陳波
點擊圖書封面?即可直接購書
本書把邏輯學作了非常趣味化的解讀,內含大量豐富、有趣的例題,既能夠引導讀者的閱讀興趣,更適合公務員考試、雅思考試等各類考試的習題實戰(zhàn),有實用性。內含80多幅插圖,既豐富了閱讀的視覺效果,更幫助讀者使抽象的邏輯學知識得到了具象的呈現。邏輯學也可以很好玩!
“牛頓和孔子,誰對人類歷史貢獻更大?”
告別自以為是的偏見,離不開這個學科的思維方式
看完了網友們“林黛玉式發(fā)瘋文學”,要不還是我先瘋吧
懂邏輯之后,世界更加有趣!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2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