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的省區(qū)是(寫簡稱)(北回歸線穿過的省區(qū)簡稱自東向西依次是)
李天文 陳楚源

臺灣地區(qū)嘉義北回文化研究會全體會員到封開北回歸線塔留影(前排左8為陳楚源)
地方,有時直射北半球,有時直射南半球。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回歸線。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之間移動。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因此我們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xiàn)象。在地球運轉(zhuǎn)中,太陽對地球直射面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從南半球移向北半球,每年6月21日夏至?xí)r分達到北緯23度26分28.92秒時,再折向南半球而不再繼續(xù)北移,形成地理學(xué)上著名的北回歸線。
北回歸線也是天文地理學(xué)上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它所經(jīng)過的地方,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漠和荒原。北回歸線在穿過1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有12個布滿荒涼的地貌。這些地方雨量稀少或終年無雨,蒸發(fā)量特別大,以至河流干涸,形成許多大小沙漠和寸草不生的戈壁灘而渺無人煙。
但是,當北回歸線經(jīng)過我國臺灣、廣東、廣西和云南等省時,由于受到太平洋季候風(fēng)影響,濕度增大,使我國北回歸線沿線地域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充沛,年降雨量達到1500-2000毫米。有些山區(qū)還形成地形雨,使到土壤更為滋潤而肥沃。因此,封開縣的七星的黑石頂山區(qū),有著6萬多畝的原始次生林,被國內(nèi)外人士稱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同時,全縣的綠化率也達到87%,超過了全國綠化的平均水平。封開縣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在北回歸線上是個奇跡,封開五十多萬人民應(yīng)當珍惜它。愛護它,充分合理地利用它。發(fā)揮它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作用和經(jīng)濟效益作用。
地球上的北回歸線經(jīng)過封開縣中部地區(qū),從縣城江口鎮(zhèn)到羅董思念、杏花、黃崗和七星黑石頂自然保護區(qū)成一線貫穿。資料顯示,1980年10月召開的政協(xié)封開縣第一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時,有政協(xié)委員就提出《關(guān)于興建封開北回歸線標志塔》的提案。不久,信息傳到中科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得到專家們的鼎力支持。由何大章、溫長恩、易家強,研究員王衛(wèi)民等專家、學(xué)者、教授等10多人組成考察小組前來封開縣實地考察。
時任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吳龍昌同志代表縣委、縣政府接待并會見了考察團人員。爾后,封開縣委、縣政府辦公會議決定:成立了由陳連洲副縣長為組長的“封開北回歸線標志塔籌建小組”, 共同商討興建封開縣北回歸線標志塔的最佳方案,選定縣城江口鎮(zhèn)江濱公園靠西江河畔一側(cè)為塔址。
封開縣北回歸線標志塔從1984年4月12日正式動工,6月21日竣工,全部工程只用69天時間。于當年6月21日舉行落成剪彩儀式。
封開縣建造的北回歸線標志塔,體現(xiàn)了科學(xué)性與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并展示了我國民族特色。整座標志塔坐北向南,塔高15米。塔之基礎(chǔ)用水泥混凝土澆灌成4支直徑0.5米,長6米的樁柱。底座寬I2米,底座用羅董鎮(zhèn)歐村的花崗巖石條拼砌成八卦圖形,軸線正對南北方向。塔底部 (地面)砌成半球狀,也表示成八掛圖的兩儀,以虛實相向線條表示北回歸線的走向。塔正面為南方,是按 “先天八卦圖方位南 (?)為乾,北 (?)為坤,東(?)為離,西(?)為坎”。塔身是四條斜柱支承,并分置于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位。該塔從基座面至8.4米處用鋼筋混凝土澆注,四面均用紅霞色花崗巖石片鑲貼,塔身中部四方鑲有梁嘉書的“北回歸線標志”六個鋼板鍍金大字。塔身從8.4米15米處用不銹鋼板焊接而成,四邊棱分別向外飄出兩塊羽翼,從不同角度觀看,都顯示出“北”字形象,是“北回歸線”的含意。塔頂端設(shè)置有直徑62.1厘米的鍍金鋼球,它象征著太陽,又內(nèi)含6月21日(夏至日)之意,鋼球正中有直徑10厘米的圓孔。專供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校驗之用。塔身前方刻有“封開縣人民政府立”灑金字,斜柱上還分別刻上 “夏至日北京時間12時34分太陽位于此地天頂”,“北回歸線位于北緯23度26分28.92秒。它是天文地理學(xué)上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及23個贊助單位名稱。
封開縣這座北回歸線標志塔,是我國大陸最早建成的自然地理標志建筑。當年,決定要修一座這樣沒有具體功利目的的建筑物,反映了當?shù)卣鞴懿块T的魄力。
值得一提的是,封開北回歸線標志塔的選址,有獨到眼光,直接定位在縣城城區(qū)的公園里邊,而沒有建在缺少人煙的荒郊野外??梢哉f,這一決策,體現(xiàn)了某種人文關(guān)懷。在小小的江濱公園里,我們看到許多悠閑休憩的本地民眾,對他們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也有像我們一樣,匆匆趕來的旅游者,好奇地打量著這座并不是紀念什么人物和事件的建筑物,揣摩著這個形狀特別的“塔”,意味深長。封開縣北回歸線標志塔建成后,《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文匯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香港《大公報》、新加坡《星島日報》等新聞媒體均有報導(dǎo),影響深遠。
我們中國,地處北半球,北回歸線穿越我國南方四個省區(qū),從西往東數(shù)是:云南、廣西、廣東、臺灣。為了普及科學(xué)知識,這些省份在北回歸線距離城鎮(zhèn)比較近的地方,修了一些標志塔,形象地標明北回歸線的地理存在。據(jù)了解,臺灣省的嘉義北回歸線標志塔建立較早(1908年即清道光三十四年)。廣東汕頭市和從化市繼封開之后也建立北回歸線標志塔。至今已建成的北回歸線標志有10座,分別在:云南墨江縣,云南西疇縣,廣西桂平縣,廣東封開縣,廣東從化縣,廣東汕頭市,臺灣省的嘉義縣水上、花蓮縣瑞穗、花蓮縣豐濱。據(jù)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北回歸線標志塔最多的國家。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jsdgw.cn/39194.html